close

英文該怎麼學才學得好,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有關英語學習經驗談的書,近來似乎特別多,好像大家都想知道,為什麼有人跟英文纏鬥半生,還是一無所獲,而有些人就偏偏能講得一口流利英文。
在學英文的過程中,我也對學英文的方法很有興趣。無論是用英英字典、看英文報紙、讀英文小說、聽英語廣播、看電視影集把字幕遮起來等等,總會吸引我的目光,因為我相信,學習是有方法的,只要方法對了,就能事半功倍。

記得五專入學不久,學校的英文老師就對著全班說,只要每天聽空中英語教室,英文就會有進步。於是從沒聽過英語教學廣播的我,因為老師這句話,買了第一本空中英語教室。

剛開始,我根本聽不懂,而且往往聽沒十分鍾就睡著了,可是我還是時間一到就轉開收音機,反正有聽到聲音就算數,直到有一天,我照例在沒多久後又昏昏沈沈地睡著,但就在廣播結束的最後幾分鍾,我緩緩醒來,突然發現在耳邊流瀉的聲音,逐漸變得清晰,我居然聽懂了!

這個經驗說來很神奇,甚至可以解釋為「睡眠學習法」發生了功用,但更合理的說法應該是,過去只會用「眼睛」學英文的我,在經過長時間的聽力轟炸後,終於也開始可以用「耳朵」學習了。

在這種「開竅」驚喜感的鼓勵下,我愈聽愈有興趣,雖然聽廣播不用考試,也無關成績,但卻逐漸成了習慣,而且在聽懂的東西愈來愈多後,我發現,看文章、聽收音機裡老師的講解,不只是在學英文,還可以知道好多比課本更有趣的東西。

於是,專科那五年間,我中午吃完便當就帶著隨身聽,跟同學到圖書館聽空中英語教室,而且也從一開始的聽不懂,到勉強聽懂,到大概都能聽懂,到開始做筆記、畫線,跟著講,一步一步增加學習的效果。

如果要追溯我是如何打好英文基礎的,空中英語教室絕對功不可沒,雖然我當時的英文程度並沒有明顯比其他同學好,但每天花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收聽英語廣播,就像蓋房子用的一磚一瓦一樣,為我的英文聽力和閱讀,都建好了紮實的根基,讓我日後的學習順暢許多。

當初英文老師的建議,對我的幫助還不止於此。

由於培養了看文章聽廣播的習慣,我後來在背單字或看會話書時,也只買有附錄音帶的書,因為我已經知道,單字、句子絕不能只有眼睛認識,耳朵也要認識。

這一項習慣,讓我避免了許多人在學英文時,因為只用眼睛,結果明明是看得懂的字,卻聽不懂,而且講起話來,字的發音全不對的窘境。

另一項讓我受益良多的英文學習方法,是五專四年級時因為補托福而第一次接觸到的英文字根字首學習法。而引領我進入英文字根字首的奧妙天地的,就是現在時代雜誌中文版的總主筆旋元佑老師。

我還記得,當時諾大的教室裡只有二三十人,我是插班進去,大概是裡頭唯一的五專生,我總是挑選邊陲地帶坐下,專心看著台上老師的「表演」,而當我看到旋老師把黑板上的單字輕易切割,對單字的每一部份一一解釋,並列舉出其他相關的字時,他口中的「字根」、「字首」,在我心中就像一支神奇無比的魔杖,能讓看似陌生的單字,瞬間化成朋友。我恍然大悟,原來英文也有跟中文部首一樣的東西,怎麼我以前從來不知道呢?

我開始到書局找書,這才發現,講字根、字首的書非常多,只是我之前沒聽過這種方法,所以在逛英文學習書時,根本視而不見。

我抱了第一本以字根字首背英文單字的書回家,甚至後來還買了查字根字首專用的字典,每當看到不熟悉的字,就翻開字典看看是否能以字根字首的方式記憶,順便把相關的字都瀏覽一次。這項方法,不只讓我在記憶單字時更加事半功倍,而且閱讀時碰到沒見過的單字,也能加以拆解,連帶使得閱讀的速度也增快了。

不過也不是所有學英文的建議,我都能全盤接收。像很多人說的交外國朋友來增加練習英文的機會,對我來說就是很大的障礙。

要我看到外國人就主動上前聊天,以我的個性,簡直比登天還難。於是我改到英語會話班,花錢跟外國人講話,雖然浪費了點,至少沒有荒廢英文說的部分。而交筆友,更是為了克服五專時沒有機會交外國朋友的另一種方法。

至於在許多名人經驗談中提及的學習特殊環境,更是無法複製的。

親身試驗的學習法

無論是從小父母的栽培、教會的影響、生長的環境、師長的關愛,對我來說都是「過去式」,是我人生中無法改變的部分。但這並不表示自己的學習過程中,因為缺了某樣別人有的東西,成功的希望就註定渺茫。

以許多人最欣羨的「英文發音跟外國人一樣」來說,雖然沒有從小學英文,發音很難做到完全不帶中文口音,但我至少可以要求自己講話要讓人「聽得懂」,不要發錯音,或放錯重音位置,這樣就算發音不及母語人士水準,至少不會讓人誤解或聽得一頭霧水,達到溝通的基本目的。

若是行有餘力,再加上複誦廣播、電視的純正英文,讓舌頭做運動,習慣英文的發音方式和語調,並把自己的發音錄下來,比對其中的不同等方式,更可以逐步改善自己的發音技巧,朝流利、漂亮的英文目標邁進。

回想自己在學習英文的過程中,聽過的學習方法大概不下百種,而凡是最後有實際用上的,多多少少都有幫助。看別人的學習法,從中吸取經驗,採用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可以避免走冤枉路。但就跟做任何事一樣,不管知道多少,實際身體力行,才是能否成功的關鍵。

我的閱讀方式

專三暑假到美國遊學時,曾有個來自新加坡的朋友問我,你們上課是用原文書嗎?我一時會意不過來,他說,就是有沒有科目是用英文教科書的。

我想了一想,很認真地回答,有啊!我們的英文課本是英文的,還不忘加以解釋說,以前專一、專二的英文課文後面的單字是用中文解釋,從專三開始連單字解釋都是英文的呢!

回想起來,當時那個朋友一定聽得一臉錯愕,不知該如何是好,英文課本是用英文,這算哪門子蠢答案,可是,我那時可是很認真的,因為平時看到的英文,真的就是只有英文課本啊!

後來開始培養閱讀英文的習慣,才知道英文不只是在教科書裡,而且課本外的英文有趣,因為沒有規定,不用考試,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看的東西。

英文報紙是最隨手可得的英文課外讀物。我剛開始學著看英文報紙時,除了是星座運勢的忠實讀者外,其餘部分每次只看一兩篇報導,雖然幾大張報紙還看不到半版,未免有點浪費,但我很喜歡追蹤新聞發展的感覺,因此儘管有同學是一星期買一份報紙,從頭看到尾,我還是不改每天看「新聞」的習慣。

至於看的內容,我會先挑同一類新聞看,同類新聞常有些固定用詞與背景,第一天、第二天得時常停下來查單字,之後單字愈來愈少,漸漸就順多了,而且因為是正在發生的事,電視、中文報紙都會報導,所以也不愁不瞭解背景,等到一類新聞看熟了,再換另一類看。以「看報紙」而非「讀英文」的心態,就不會覺得有負擔了。

而且我發現看英文報紙,有時比看中文更清楚,因為英文報紙的倒金字塔型編排在一開始就把事情要點說出來,如果對內容不是很有興趣,可以只看前幾段就打住,而報導的後段部分,則會把事情的始末做個摘要,所以如果錯過中文報紙連續幾天的新聞追蹤,只要看一篇英文報導,就能對事情原委有點概念。

更重要的是,新聞中出現的字眼,總是當時最熱門、實用的字,重複出現幾次,不用背都能記得。

接下來是英語雜誌。英語雜誌五花八門,除了專為學英文用的英語教學雜誌外,一般人耳熟能詳的Time、Newsweek,我也在大學時代訂過,不過,面對一週一本的新雜誌,沒看的時候還是比看得時候多。直到念了翻譯研究所,不得不關心「世界大事」,才開始真正強迫自己要消化裡面的政經新聞。

有一次問研究所的老師,Time要怎麼看,她說她都是從最後一頁看起,因為前頭的重大新聞,每天的報紙上都有,反倒是後面的文化、社會評論比較吸引人,後來我也發現,從最後一頁開始看,真的有趣多了,不過這應該不是編輯的初衷吧。

除了嚴肅、「有水準」的雜誌外,其實我更喜歡看一些休閒雜誌,尤其是跟個人健康有關的雜誌,讀一些減肥、如何吃得更健康的資訊,順便學點跟生活密切相關的英文說法。而像國家地理雜誌那種有漂亮圖片,介紹各地風情的雜誌,讀起來也很有意思。

我常說,英語雜誌是學習英文的最佳利器,因為種類實在太多了,一定能找到合自己胃口的雜誌,要談政治、講股票、體育、旅遊、健身、電腦、流行趨勢、明星八卦、女性雜誌、汽車,應有盡有,只要挑有興趣的看,就能邊學英文,邊享受閱讀的樂趣,不一定要人手一本Time、Newsweek才叫有水準,就跟看中文雜誌一樣,有興趣的東西才能看得津津有味。

至於英文書,因為念的是外文系,在學校時看英文小說總覺得是做功課,短篇小說我很喜歡,但厚重的長篇在畢業之後幾乎就沒什麼接觸,大概只會看一些改編成電影的小說。

其實小說描述日常生活的細節與內心的感情,對學英文有很大幫助,只是我連中文的小說都看得很少,與其強迫自己看,不如看一些自己喜歡的。

我比較喜歡看的是一些跟心靈成長有關的書籍,像《心靈地圖》和《與成功有約》的英文版,我就反覆看了好幾遍,書中的某些段落,對我的想法影響很大,到現在,我每天睡前都還是會翻翻這類的書,沈澱自己的思緒。

此外,由於自己學的是翻譯,碰到好的翻譯書,我也會把中文的翻譯本和英文原文對照看,學習其中翻譯的絕妙之處。

有了網際網路後,上英文網站也是閱讀英文的大好機會,我有空就會上上國外的新聞網站,或到跟翻譯理論與實務有關的網站逛逛。而平常為應付題材五花八門的筆譯與口譯工作,也需要在網上查資料,有時為了在口譯會議前熟悉題目,還得從網頁下載幾十頁的內容做準備。

有人說現代人在一份New York Times上吸收的資訊,比前幾世紀的人一生中所學習的東西還多,因此出現有所謂的資訊焦慮症產生,記得在研究所時,我曾有一度碰到學習低潮,面對每天、每週訂閱的雜誌覺得焦慮不已。

有一天我決定將所有雜誌停掉,只各留下一份中英文報紙與一份雜誌,當我打完停訂的電話後,心中如釋重負,那天晚上覺得好愉快。而現在我已經學會不要強迫自己,只要看自己喜歡的就行了。

大量閱讀在我學習英文的過程中,產生了極大幫助,而原本就喜歡閱讀的我,更在許多英文文章中,找到閱讀的樂趣,到後來,學英文反而只成了附加效益呢。

犯錯無罪

大四時上第一堂口譯課時,每位同學都要用英文自我介紹,並說明自己為何對口譯有興趣。有位同學說,她高中時念北一女,暑假參加旅行團到美國玩,因為團員都不會講英文,所以她便充當翻譯,覺得很有成就感。她在講到團員不會講英文時,用了 unfortunately 這個詞,我們在台下聽的時候並不覺得有何不妥,但老師在講評時,卻特別指出,不會講英文沒什麼好「遺憾」或「不幸」的,中國人不會講英文並沒有什麼不對。身為口譯,就是要以自己對兩種語文與文化的瞭解,幫助原來不能溝通的人互相溝通。

我對老師的這番話,留下很深的印象。

不懂外語不是「不幸」,懂外語也只是多了一項溝通工具,你可以自己與人溝通,也能幫助別人溝通。

有一次幫一場中澳教育座談做口譯,輪到兩位剛從澳洲留學回來的學生,要上台講她們在澳洲的學習經驗,台下的觀眾有一半是台灣的校長和老師,另一半則是澳洲學校的代表,我和另一位口譯員,在口譯廂裡猜想她們會用英文還中文,好在翻譯前做好心理準備,結果,是用中文。

她們講完後,台下澳洲來的老師問她們,為什麼不用英文講,她們的回答是:不好意思。

這兩位留學生在澳洲面對金頭髮的老師講了那麼多年的英文覺得很自然,但回到台灣面對台灣學校的師長卻會怯場,其實並不奇怪。因為她們知道,外國人聽她們講英文,是為了瞭解她們想說什麼,而自己人聽,卻是要評斷她們的英文程度高低,有沒有犯錯。

母語不是英文的人,能講得一口好英文,是他付出努力的成果。但講得不好,也無損於這個人的價值。台灣的英語熱,使得人人處在一個隨時有人在為你的英文程度打分數的環境,反而使人怯於開口。

其實,英文只是一種溝通的工具,我自己到東南亞或歐洲等非英語系國家旅行時,無論是問路、吃飯、買東西,碰到能講英文的人,都覺得很幸運。我不會在乎他們的英文中有多少錯誤,只要聽得懂,講得通,就像遇到救星一樣。我只會感謝他們願意花力氣學另一種語言,讓我不懂他們的母語,還能達到溝通的目的。

我想對於所有不懂中文的外國人來說,也是如此吧。

因為多了一種溝通工具,使得眼前的世界更遼闊,才是學好英文的真正價值。以這樣想法為出發點,勇於開口,不怕犯錯,才能不斷進步,更瞭解其他國家人民的想法,也更能表達自己的想法。

至於那些在旁邊隨時在為你的錯誤暗笑,卻只會緊閉嘴巴的人,就讓他們永遠當個沒有機會參與的旁觀者吧。

參考資料 http://cooo.t35.com一半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lue 的頭像
    blue

    blue的部落格

    bl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